|
今年年初,市政府将“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00户”工作纳入民生实事之中。一年的时间过去了,工作完成情况如何?12月18日,记者随市政府督查组回访了解到,2017年,市易迁办为全市超过2000户贫困户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。
18日晚6时许,记者来到京山县雁门口镇刘集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恰逢贫困户蔡卫东回到自己的新家。虽然是一居室,但整洁舒适,房内有单独的厨房、带冲水设施的厕所以及明亮的卧室。“真好!没花一分钱住进了新房,政府想得周到,还为我们添置了床、衣柜等家具。”谈到生活的变化,蔡卫东难掩内心的欣喜,“以前住的是土坯房,房子老旧,难挡风雨,遇到大雨天还经常漏水……”12月5日,他和其他贫困户一起搬进政府给他们修的新房里,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崭新的,他很高兴、很知足。
说到搬迁脱贫,刘集村村支部书记李云霞颇有感触,她介绍,农村基础条件差,一些基础设施无法覆盖,更不谈发展了,要脱贫必须搬迁。
和蔡卫东一样,刘集村今年共有7户贫困户实现易地扶贫搬迁,他们不仅自己有地,还在家门口的企业务工,有打工收入。比如蔡卫东,平日里就在家门口的企业打工,一天能收入100元左右。
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李明键介绍,今年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,根据“细化政策、宣讲政策、群众申请、公示评议、整理汇总”的五步工作法锁定搬迁对象,确保不错、不重、不漏一户一人。根据不同地域情况确定了“本乡镇安置、跨乡镇安置、城镇新区相对集中”等3种安置模式,目前已经完成指标任务。
李明键表示,易地扶贫搬迁要保障贫困户“搬得出”,更要让他们“留得住”“能致富”。搬迁是措施,脱贫是目的。市易迁办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,更同步实施产业扶贫,做到安居与发展并重,全市除集中供养五保户外,其他搬迁户均规划有产业扶贫项目。与此同时,各地“因点因户”施策,结合安置点实际,同步谋划抓产业、扶创业、促就业等脱贫模式,引导搬迁对象稳定脱贫。安置点在中心村的采取“藤上结瓜”模式,采取“公司+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“公司+农户”等多种方式,建立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接机制;安置点靠近旅游景区或集镇的采取“资产收益”模式,支持贫困户通过开农家乐、建采摘园、卖土特产等方式获得稳定收益。
为了顺利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,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,各县市区发改、扶贫、国土、住建、招投标办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,实行合署办公,对项目立项、选址、规划、设计、招投标等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按照“简化程序、提高质效、特事特办”要求,提供一站式服务,确保搬迁点建设既规范有序又高效快捷。
截至目前,全市实际建设集中安置点118个,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,已有1050户贫困户搬进新家,其他的贫困户正在组织实施搬迁,预计春节前可全部搬迁入住新房。(胡于梅 龚百龙)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