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俊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怎么理想,作为普通上班族的父母,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很困扰和担忧。他们常常因为小俊的学习成绩而对未来充满着焦虑,甚至开始担心他是否能顺利考上好的中学和大学。 这种焦虑情绪逐渐蔓延,父母开始对小俊的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给他报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,希望他能提高成绩。然而,他们的焦虑并没有减轻,孩子也出现厌学、失眠等抑郁倾向。 经人介绍,父母带着小俊走进了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。科主任、高级心理咨询师付锐说,担心孩子的未来其实是一个合理化理由,然而家长对未来的过度担忧和惧怕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反应。只有轻松愉悦的关系才可以带来安全幸福感,以便尽快驱散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情绪。
在付锐的疏导和点拨下,父母意识到,他们过于关注小俊的学习成绩,而忽视了他的兴趣和潜力。父母决定改变自己的方式,把眼光放得更长远。之后,父母一如既往支持小俊打篮球的兴趣,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,尝试新的事物。平时也更加关注小俊的情感需求,尽力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。小俊感到非常开心和鼓舞,曾经的抑郁阴霾一扫而光,在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和自信。
“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以自己内心的感受为出发点去生活,而是活在外在的价值体系中,活在别人的眼光中(比如父母和外界的各种评价),那么他与外部的关系就是物化的。”付锐介绍,什么是物化?就是我在他人看来是“有用的”,是“好”的,如果我一旦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,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,没有人会喜欢我,连我自己都厌恶我自己。
物化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无边的恐惧,这种恐惧无处不在,从幼儿园时“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”,到中学时候的“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学校,以后找不到好工作”,再到工作后的“表现不好就前途渺茫”…… 孩子的脑袋里会一直随着物化的外部关系打转,一刻不能放松,生怕自己一旦放松,人生就会失败,就是一个“没用”的人,不值得被爱的人,没有存在意义的人。而一旦进入这种思想循环,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便随之而来了。
付锐给孩子建议是:如果不再有人评价你的是非对错,不再有人衡量你是好是坏,你不再需要考虑他人的眼光,那么,现在,你最想要的是什么?最想追求的是什么?这样的你是否开心愉悦?是否觉得生命有滋有味,充满活力?是否觉得自己开始真正地活着了? 当孩子开始思考这一点,那么,改变就在悄悄发生。
而付锐给父母的建议是:静下来想一想,别的“坏孩子”的家长,都如你这般吗?到底是什么让你如此恐惧和担心孩子的未来?你小时候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?你长大后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…… 当家长开始思考这一点,那么,改变也在悄悄发生。(通讯员 刘舒丹 记者 张勇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