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 | 原名“黄耆”。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今俗通作黄芪”。因颜色、功用而得名。 |
人参 | 本品药用其根,因“根如人形,有神”(《本草纲目》),故名。 |
太子参 | 本品原在南京明孝陵所发现,故名。又因其块茎很小,多用于小孩,又名“孩儿参”。 |
党参 | 本品“原出山西上党,而根形如参,故名”(《中药材品种论述》)。因产地、形状而得名。 |
西洋参 | 因产于大西洋沿岸的美国、加拿大,功似人参,故名。 |
山药 | 原名“薯蓣”,因避讳而得名。“因唐代宗名预,避讳改为薯药;又因宋英宗讳署,改为山药”(《本草衍义》)。 |
甘草 | 本品因味甘而得名。旧时有“国老”之称誉。甄权云:“诸药中甘草为君,治七十二种乳石毒,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,调和众药有功,故有国老之号”。陶弘景云:“国老即帝师之称,虽非君而为君所宗,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”。 |
百合 | “百合之根,以众瓣合成也。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,亦通”(《本草纲目》)。因形状或功用而得名。 |
淫羊藿 | 陶弘景云:本品“服之使人好为阴阳,西川北部有淫羊,一日百遍合,盖服此藿所致,故名淫羊藿”。《本草便读》谓:“淫羊藿一名仙灵脾。其叶似藿,羊食之则喜淫”,故名。 |
肉苁蓉 | 本品“补而不峻,故有从容之号。从容,和缓之貌”(《本草纲目》);其质“似肉”(《本草经集注》),故名。 |
仙茅 | 《海药本草》谓,因“其叶似茅,久服轻身,故名仙茅”。因形和功用而得名。 |
杜仲 | “昔有杜仲服此得道,因以名之”(《本草纲目》)。根据传说和人名而得名。 |
续断 | 本品长于活血疗伤,续筋接骨,故名。 |
益智仁 | “脾主智,此物能益脾胃故也”(《本草纲目》),药用其种仁,故名。 |
蛤蚧 | 本品“因声而名”(《本草纲目》)。雄者鸣声如蛤,雌者鸣声如蚧,雌雄相随,鸣声相续,故名。 |
阳起石 | 《本经》谓其主“阳痿不起”,《别录》谓其“疗男子茎头寒”。证诸临床,本品能起阳之不能起,质为矿石,故“以能命名”(《本草纲目》)。 |
当归 | 李时珍云:“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,有思夫之意,故有当归之名”。当归活血补血,能使气血各有所归,因功用而得名。 |
何首乌 | “其药本草无名,因何首乌见藤夜交,便即采食有功,因以采人为名尔”(《大明本草》)。根据发现者而得名。 |
阿胶 | 本品为驴皮经漂洗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,又名“驴皮胶”。《图经本草》云:“出东阿,故名阿胶”。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者为最好而得名“东阿胶”、“阿胶”。 |
玉竹 | 原名“葳蕤”。因“其色白如玉,根节如竹也”(《医学真传》),故名“玉竹”。 |
枸杞 | 本品因形而得名。“枸、杞二树名。此物棘如枸之刺,茎如杞之条,故兼名之”(《本草纲目》)。又因其果实色红入药,故又名“红枸杞”。 |
龟甲 | 本品药用乌龟的腹甲及背甲而得名。 |
鳖甲 | 本品药用鳖的背甲而得名。 |
墨旱莲 | 本品药用植物的地上部分,“此草柔茎,断之有墨汁出”,又因其“细实颇如莲房状,故得莲名”(《本草纲目》)。因形状、颜色而得名。 |
女贞子 | “此木凌冬青翠,有贞守之操,故以女贞状之”(《本草纲目》),本品药用其果实,故名。 |